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,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


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,從嵌入式系統、手機應用、一直到雲端計算、商務應用、資訊安全都有做。
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,包括聯發科、IBM、中研院、資策會,還有和台大、清大、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
,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、虛擬化技術、異質計算、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,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。

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

務實創新在科技小聯盟做出成績

今天讀到一篇還蠻有意思的文章「不少頂尖軟體人才,身價僅次於CEO -- 美國軟體精英身價巨星化,台灣呢?」(http://www.gvm.com.tw/webonly_content_3876_1.html)

文中說:「一位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念電腦科學的大學生Jessica Shu,也在網上公佈Dropbox等矽谷雲端公司提供給她實習月薪,有四家竟給出超台幣30萬價碼,讓不少網友羨慕不已。這都說明了,矽谷軟體業搶才已達白熱化,導致全球A級軟體業人才,身價也巨星化。」

重點是搶A級人才... 我今早上課時問同學,那B級、C級的呢?這薪資就跟大聯盟和小聯盟和業餘的一樣,差很多。

我上週末跟幾位好友聚會談台灣創業和學研之道,用「小聯盟」來形容台灣的近期科技研發的願景:應該多花些力氣去研究和發掘能夠成為「大聯盟」所用的技術和人才。如何把「小聯盟」和「大聯盟」的管道建立起來,是台灣的產官學值得努力投入的工作。

除了少數真正具備國際級技術實力的公司之外,能到國際跟人硬碰硬的公司寥寥無幾。代工廠就不用談了,如果新創公司不純靠技術,靠創意和行銷,憑藉國內市場和資金,還是很難走出去,因此需要靠國際合作;但技術含量不高的合作,很容易被國外公司瞟竊和複製。

這是新創軟體公司的困境,因為技術含量不高的軟體很容易被抄襲。同時這往往也是技術人才的迷思 -- 我們在一些「創新競賽」中看到的作品,充滿了層層的包裝,其中的技術含量相當少,而且重複性很高,有時硬要「創新」,變成「論文模式」,特別想出一些不重要、不常見、沒意義的情境出來解問題。

大家知道我一直很支持年輕人搞新創,很早就開始談這些,但有些為新創而新創的搞法,如果不知所云,甚至走火入魔的話,也是很危險的。

還是那句老台詞:「務實創新」。我鼓勵年輕人(還有學習能力的中老年人也可以啦)想想如何創新,但不妨多一些務實的修為,像是技術的研發、市場分析、多看各類書報、到各地深入觀察等等。

子曰: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」,學習和思索創新最好是齊頭並進。

至於說,厲害的人才是不是一定要離鄉背井去打大聯盟?我覺得那是一條很重要的路,雖然不是非走不可的路。我們其實有不少人,包括我自己在內,在國外打過「科技大聯盟」,只要給我們足夠的空間和資源,應該能夠在國內建構起足以產生大聯盟技術和人才的小聯盟。

只是很可惜這樣的事一直沒有發生,因為台灣這些年的鎖國封閉、資源壟斷。

對科技陌生的朋友,我們可以舉台灣的職業運動發展為借鏡。台灣發展這麼久的職業棒球,為什麼搞得烏煙瘴氣?因為關起門來搞一個規模不大的市場。靠著政府補助和地方球迷,沒辦法達成經濟規模。

如果務實一些,改變發展的目標,讓台灣的職業運動,成為培養運動員到美國、日本打職業球隊的搖籃,那麼會不會有更多有才能的球員被發掘出來,進到國際舞台?

要這樣做,必須先拋棄一些舊思維。首先,政府和球團不能老是覺得球員是他們培養出來的,必須為國家和球團效力。其次,管道要通暢,讓技術能夠精進,人才能夠流轉,形成文化。

分享文開宗明義就說到「經紀」的角色。上述的事情要做好,一定要有好的經紀人。跨國推銷技術和人才,更需要有專業的經紀人。在科技行銷上,如何建立一套經紀制度來銜接「矽谷」和「台灣」的技術和人才交流,需要一些新的思維,台灣的人才也要更專業才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